李世民见此人有遇变不惊、临危不惧之能,心中略安,便把头上戴的头盔压得更低一些,直压到盖过了那两道剑眉;又把披在肩上的战袍的领口竖得高些,尽量地遮掩住脸面的下半部分。然后退到这支小队里面,低垂着头,装出是这小队里最普通不过的一员。
他刚一安顿好自己,对面的突厥小队已冲到近前。阿翰迎上前去,镇定自若地以流利地道的突厥话与领头的突利交谈起来。
原来始毕可汗与处罗、颉利及这突利商议多日,都定不下决心是要继续围攻雁门,还是撤军返回大漠。最后,是突利提出折衷之策,自告奋勇由他率领一支百人小队逼近那支隋军大队去查探清楚到底是不是隋军主力真的大举杀到了。如果是的话,突厥人本来就极不擅长攻城,雁门有了强援在外更是难以陷落,还是撤军为上。但如果不是的话,则应该马上恢复强攻雁门,赶在隋军主力真的来到之前把雁门攻下。始毕、处罗、颉利三人都同意了这折衷之策,于是突利现在就来到了这里。
突厥其实是由很多部落组成,只是推举阿史那一族为首,作战之时各部落分别派军参与,听命于阿史那一族的指挥。但这种“听命”的关系甚为松散,远远不如中原王朝的各军统一受大军主帅统辖那样严谨,更像是一支多国联军。因此,突利这时见到这支由隋军“伪装”而成的突厥军,虽然一眼看过去面孔都感觉很陌生,但听到应对他的阿翰的突厥话说得极是流利地道,对答也头头是道,宣称他们是一个他自己也不甚熟悉的小部落派出来的哨探小队,便也没起什么疑心。
阿翰装作很高兴遇到突利这突厥王子亲自统军前来查探那支隋军的真实兵力,提议两军合在一处协同作战,他们这支小队人少,不妨充作后卫。突利没有异议,于是阿翰与他并辔连骑,小队里的其他人则都退至一旁,端坐马上,微微弯身低头,摆出一副躬迎突利及他所统领的这支百人队先行的姿态。
李世民混在那三四十人之中,比其他人更是深深地低头,一颗心咚咚直跳,只盼能瞒过突利的眼睛,不被他发现自己。应该说,阿翰甚是聪明机灵,他那样向突利主张由这支小队充作后卫,那就顺理成章地让这支小队里除阿翰之外的其他人——也包括李世民在内——都跟在这支突厥百人队之后,没有与突厥人混杂在一起,这一方面是减少了突厥人与这支小队里的其他人交谈的机会,也就减少了从他们的突厥话说得不好之上发现他们是“冒牌货”的风险;另一方面更是让走在队伍最前方的突利几乎不太可能看到跟在后面的这支所谓“突厥小队”之中竟然有李世民这个他认识的人。当然,阿翰独自一人跟在突利身边而走在队伍前面,他自身的危险却是大了很多——尤其是等会儿与刘武周所率领的五百骑兵“猝遇”而要倒戈相向之时,他孤身一人很可能首当其冲会被发现上当受骗而惊怒交集的突厥人所斩杀。阿翰在瞬息之间想到这个最能保护李世民身份的法门,既是颇有急智,也是很有不惜以身相殉的胆魄与勇烈的。
因此,这时李世民的心里,一半是警惕着突利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戒备,另一半则是感怀着那阿翰智勇双全的思绪。心思纷杂之际,他虽然已是尽量低垂着头,仍能感到光线一暗,突利那一骑正走过他身前,遮挡了阳光的直接照射。他的一颗心直提到了嗓子眼去,几乎是屏息凝气的等待着身前那人影移开。然而,那人影就此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好一会儿。他不能抬头去看突利,因此不晓得突利这样停下是不是因为看见他的缘故,尤其是不是就正在仔细地打量他的样子的缘故。
那停顿的一刻,竟是漫长得似是无穷无尽。李世民甚至觉得自己的身子开始发起颤来,然后便听到阿翰恰到好处地略带催促之意的声音响起:“特勒,走吧!”
然而,就在这时,李世民那跟头部一样低垂着的眼睛——因此只能看到突利腰腹以下的部位——看见突利那拿着马鞭的手提起,马鞭的鞭头鞭尾都给他握在手中,鞭身紧绷弯曲而成半个椭圆,向着自己的下巴伸来,显然是要以那紧绷弯曲的鞭身代替他的手,挑起自己的下巴,好把自己那低垂的脸挑起看个清楚。与此同时,突利口里吐出了一句突厥话:“你……是谁?”
突利那话甫一出口,他手里的马鞭也快要碰上李世民的下巴,却忽觉眼前一阵耀眼生花,手上的马鞭一轻,颈脖之上随即一凉。变故发生得太快,真的就是眨眼之间,待得他定下神来,仔细一看,见到的是自己手上的马鞭已被削断,一柄明晃晃的长剑也已架在自己的颈边。
原来李世民突然迅捷无比地一手抽出千牛刀削断了那根伸向自己下巴要把它挑起的马鞭,另一手几乎是同一时间也拨出了长剑,架上了突利的颈项。然后,他把一直深深低下的头颅抬起,双目炯炯,直视着突利,冷冷的以汉语说道:“突利王子,别来无恙吧?”
这一下兔起鹘落,跟在突利身后的其他突厥人怔得一怔,回过神来之时不由得都怒吼一声,拍马就要冲上前来解救自家主人。然而,阿翰就在突利身边,他见李世民突然发难,他也想都没想就一手拨出自己腰间的大刀,也架在突利的颈后——这样李世民的长剑在前、阿翰的大刀在后,突利的颈项被这两把利刃前后夹峙,他的脑袋哪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