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顿了顿,又不免愤愤然,“傅立声那一家子都是疯子,我话都还没说完,他家里人就泼了我一身水.......”
傅修齐也就是做个样子,对此并不怎么关心,只翻了一页书,随口应道:“知道了。”
想了想,又让青枫日后抽空留意一下傅立声家中的情况。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傅修齐一面躺床上喝药看书养伤,偶尔也听点儿城中八卦。
傅立声私下里的那些事估计也没和家里人说,他的尸体被送回去的时候,他一家老老小小又哭又闹,大叫冤枉,还找去了平阳侯府要寻平阳侯做主。平阳侯素来势利,自然是大门紧闭,不理这些的。傅家那些人无处哭冤,越发悲愤,要不是刑部衙门外头都有人守着,只怕就要闹上门去了。
没多久,三司会审的结果也出来了——因着大理寺和都察院都站在傅修齐这边,所谓的舞弊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至于傅立声的自尽,毕竟是自尽,这个就不好查了.......
有赶时髦的,特意为傅立声的死写了个戏本子。当然,为了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写戏本的人还是把事情稍微的改编了一下,写的是:一位举子与一位大家小姐相知相爱,两人约定好了等举子高中后便来迎娶小姐。结果,年轻举子入京会试却遭奸人污蔑舞弊,被投入大牢,走投无路之下只能在刑部牢中自尽,以死证清白。那位正苦苦等待爱人高中归来的小姐听说了消息,当夜便含泪自尽。最后,相爱的两人化蝶依依同去(傅修齐:大周版梁祝.....
因着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傅立声一家也闹得厉害,一时间京中上下都在说这事。这个时候,已经没人计较傅立声是个什么样的人,更不会再去追究傅立声以往的学问和人品。在大部分读书人的眼里,傅立声代表的是读书人,刑部刑囚太过,害得傅立声牢中自尽,最后三司会审的舞弊案也没查出什么名头。这简直是激得那些读书人满腹不忿——大家寒窗苦读这么多年,难不成刑部轻飘飘的一个怀疑就能直接抓人刑讯?
.......
这事闹得这样大,终究是要有个背锅的。于是,三司会审结果出来不久,严尚书便上了折子,自言自己对下疏于管理,愿辞刑部尚书一职。
皇帝素来厌烦麻烦,为着这闹了大半个月的事情已是十分不悦,又有身边人跟着上眼药,自然对严尚书心生不满。所以,他也就给面子的意思意思,随意挽留了两句,然后便立时应了严尚书的请罪辞职的折子。
因着这事闹得有些大,又有谢首辅的人在后面推波助澜,严尚书离京的时候都没几个人敢出面相送,回首想起自己做的事情自是颇多感慨。他其实心里也多少有些后悔:原还以为只是帮于次辅一个小忙,没想到最后竟是把自己给帮进去了......
想到这里,严尚书也不由叹了一口气。
好在,于次辅也不是翻脸不认人的,便是在这风口浪尖也亲自来送了一程,还与严尚书约定了两家子女的婚事,倒是让严尚书放心不少——此回请辞之事,其实也多是他与于次辅商量出来的,于次辅答应他一定尽量照顾他的家人后辈,若是有合适的时机,还会起复严尚书。
所以,严尚书离京时虽有一二不甘,但也不是没有半点希望。
只是,此时望着皇城,正与于次辅依依惜别的严尚书自是不会想到:所谓的起复之机遥遥无期,他一直到死,竟也是再没能回到这里。
*********
因着有舞弊案的提前宣传,等到此回会试成绩出榜时,京里看榜的人反到是比往时更多了。
当然,此回主考的李侍郎还是倒霉了点,早前因为有与傅修齐内外勾结的嫌疑而被暂停阅卷,这主考官都做得不明不白。
傅修齐的成绩还是不错的,第五十六名,在前百之列,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为此,谢首辅又问了他一次:“你这成绩,若能耐下心来再磨三年,一甲可期。反正,你还年轻,便是再三年也才十九。真就不考虑考虑,等下一次的殿试?”
傅修齐养伤养得差不多了,现下也能下床,真是恨不得赶紧考完了事,于是便道:“此回便已折腾得不轻,还是早些考了,倒也能放下心做事。”
谢首辅拿他没办法,想了想,不禁又笑:“也罢,此回陛下定是对你印象深刻,若你殿试文章写得好些,运气也好,指不定真能叫陛下看中了........”
毕竟是殿试,这里面皇帝的喜好占比很大。
傅修齐学问上可能比不得前面的那些举子,可架不住皇帝对傅修齐印象深刻啊。
毕竟,傅修齐是公主伴读,这几年也是常入宫的,想必公主皇子那里也与皇帝念过许多回;早前,傅修齐还借着公主献水泥什么的,如今又因舞弊之事被推到风口浪尖,平白在刑部受了一番罪........皇帝便是不想记着他都不行。说句不好听的,那前五十多个举子加起来怕也不及皇帝对傅修齐的深刻印象。
被谢首辅这么一说,傅修齐也觉十分好笑,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