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一辈子,思维早就僵固的那些人来说,傅修齐的脑子其实还算灵活,还有现代人那种不受拘束的开阔思路。
他深吸了一口气,重又把题目“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暗暗的把那两句的古言在心里翻译成白话文。
思忖片刻,傅修齐终于寻着了破题之处,提笔写了起来:“今也欲利其国而不曰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今时想要有利国家却不提仁,就像是热得受不了而又不肯洗澡。
作者有话要说: 傅修齐:我不想考了,还是做文盲qaq
非常蟹蟹云幕遮的地雷,么么哒~
也谢谢死宅的1营养液,! (*╯3╰)
ps.伺陛下喜怒以恣威福。群臣感嵩甚于感陛下,畏嵩甚于畏陛下。是窃君上之大权。——杨继盛
pps.县试内容我虽然认真百度参考,认真出题答题,但也可能有错漏处,求轻拍
☆、考毕
并不是破了题,接下来就简单了, 对于傅修齐来说, 破题终究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才是重点。
这时候的时文也是很讲究的,不仅要巧妙破题,还讲究文章结构,按着八股文来说那就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 以及最后束股。一篇文章分了好几股, 每股之中又有正反、虚实、深浅等对比, 需要契合主旨,结构分明, 文辞漂亮, 这才算得上好文章。
所以,正式写文之前, 还得先构思好文章结构再挑拣斟酌词句, 就如描画树木时先构思枝干然后再细绘枝叶。
傅修齐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了个大概。接着, 他调整了一些不工整的句式, 删除了和题意不符的词句,修改了不符文理的词句.......直到, 草稿纸上的文章大体成形,这才略缓了一口气。
当然,在将草稿抄写入卷前, 他又默默的在心里把这篇几百字的文章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确定这篇文章里没有错字,文辞还算流畅也没有犯什么忌讳........他看得心下渐宽,紧接着提起笔,小心翼翼的把草稿上再三修改的文章往答题卷上抄录。
这抄录也不能马虎——现代答卷还可能有个卷面分,古代还有什么“字如其人”的说法,而科举考试对于字迹的要求显然也高得多,至少是要笔墨清晰、书法工整。
傅修齐深知自己的字实在一般,哪怕是经过这将一年的刻苦练习也并无太大改善。好在,这县试上约莫也没有什么书法大家,他这水平差不多也能凑合,眼下只能加倍认真、凝神静气的抄写文章,务求字迹工整,至少得叫考官看得轻松,拿个卷面分。
这样专心致志的抄录自然是极耗心神和时间的,待得傅修齐将这一篇他深思已久的文章抄录进答题卷的时候已是酉时,窗外天色已渐渐暗了,不少考生都已交卷离开,而傅修齐则还有一篇试帖诗没有做。
傅修齐捂着有些抽痛的额角,重又看了眼题目——“蓝田日暖玉生烟”,赋得烟字,五言六韵.......
其实,这试帖诗除了要求对仗工稳外,还要求用典,分别有正用、借用、明用和暗用等等的巧妙手法,有道是“熟事用之生新,僻语用之无迹”。而傅修齐亦心知,这句“蓝田日暖玉生烟”虽是出自李商隐的《锦瑟》,但这个典故来源于《搜神记》里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故事,而唐时也有诗人作“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如果要写诗,自然可以斟酌用典,把他知道的这些前人旧典、词句放进诗里。
问题是,傅修齐他不会写诗啊!五言六韵什么的就更不知道了.......
也就在傅修齐思考着要不要交白卷的同时,又过去了一刻钟,眼见着考场人渐渐都空了,傅修齐终于深吸了一口气,决定厚着脸皮抄一首前人之作。
自然,能被他抄的,那肯定是贴不了题,用典什么就更不用想了。傅修齐也就搜肠刮肚的把自己还记得的五言律诗稍微背了一遍,然后从里面挑了一首最贴近的出来——他想着,能被他记着的多半都是前人留下的好诗,而县试的试帖诗应该也不太严格,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给他过了呢?
再怎么样,总也比什么都不写就交白卷来得好!
这么想着,傅修齐提着笔把欧阳修的一篇旧作写了下来:
“日暖东山去,松门数里斜。
山林隐者趣,锺鼓梵王家。
地僻迟春节,风晴变物华。
云光渐容与,鸣哢已交加。
冰下泉初动,烟中茗未芽。
自怜多病客,来探欲开来。”
待得一首诗毕,已是酉时三刻。傅修齐看着答题卷上的诗,暗道:是五言六韵没错,“日暖”有了,“烟”也有了,虽然诗不对题,也没用典,但这也算是一首好诗?
傅修齐稍微估了一下分:满分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