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175.2的高地之所以繁华,之所以没有进行灯火管制,原因非常简单:第一,这座高地的防备还是比较严密的,有整整一个加强连驻守。人多势众再加上地形占优,波兰人觉得安心;
第二,波兰人大意了,从他们夺回175.2,从他们一步步压缩独立骑兵旅的防线开始,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犹太人只能被动挨打。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怕的?他们就不信犹太人能飞过来!
也正是因为这两点,波兰人才吃了一个大亏,当马科夫带着他的兄弟们冲上山顶的时候。守卫这里的波兰人完全没有反应,很多人傻乎乎地就下了地狱。死的时候也想不通犹太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从战斗发起,再到战斗结束,二连一共用了不到十五分钟,在这短短的十五分钟里,他们击毙俘虏了将近三百多人,完整的接收了波兰人构筑好的阵地,并缴获了大量的物资。
当时,马科夫是喜出望外,不过他高兴的不是杀敌甚多,而是那些宝贵的物资。前面说过了,独立骑兵旅是轻装突进,弹药食物都带得不多,经过两三天的奔袭和战斗下来,基本上算是揭不开锅了。
在战斗发起之前,马科夫曾经命令司务长开饭,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也得让全体弟兄吃一顿饱饭,用马科夫的话说:“现在不吃,估计以后也没机会再吃了!”
不过可怜的司务长东拼西凑,甚至出去抢了一票,可弄到的食物也就是不到十斤面粉,对于饿了一整天的二连百余名兄弟而言,这点儿面粉不管是做成面包还是面条,都不够垫底的。可能唯一的作用就是把大家的饿感勾引上来。
人都是这样的,饿的时候也许抗一抗就能忍过去,可一旦见了食物,那所有的感觉就全上来了,比如说冒虚汗、打摆子、眼冒金星。带着低血糖的buff去打仗,那简直就是作死!
所以,当时马科夫只能命令司务长暂停开饭,只能带着一百多饥肠辘辘的汉子奔赴疆场。而现在,成袋的美国面粉、法国奶酪、英国熏肉就摆在他们面前,颇具服务意识的波兰炊事兵已经将面粉变成了热腾的面条和面包,还涂上了黄油夹好了熏肉,甚至都摆上桌了,那还客气什么?
吃!
二连的官兵那真是甩开膀子裂开后牙槽玩命的造,全连上下对连长马科夫的决策是无比的拥护,如果不打这一家伙,能有这顿美食?能混饱了肚子,就算接下来死了,那也是饱死鬼,死而无憾了!
这样的想法不由得让人心酸,而更让人心痛的是,接下来的战斗将异常的残酷,对很多二连的官兵来说,这一餐是名副其实的最后晚餐!
波兰人发现175.2高地失守是晚上十点,当他们新一波进攻部队坐着汽车沿着公路通过175.2高地时,受到了二连的热情款待。重机枪疯狂的扫射着公路上的汽车,迫击炮弹不断的落在他们头上,几乎是一愣神的功夫,这支车队就在熊熊火焰中化为了灰烬。
而比较搞笑的是,遭到攻击的波兰人还以为是误击,还试图大声的向山上喊话,告诉那些“眼神不济”的兄弟他们是自己人。这样的举动自然是徒劳的,结果是暴露了目标的可怜虫被机枪一一点名。
“175.2高地失守?这怎么可能?”
波兰人怎么也想不通175.2是怎么失守的,经过一番调查,他们认为夺取175.2高地的是之前被打散了犹太散兵游勇,这是一个纯粹的意外!
当然,为了纠正这个意外的错误,他们立刻组织了一个营去夺回这个该死的阵地。负责进攻的比埃纽克营长的作战部署如下,第一连攻击175.2高地正面,第二连保护攻击阵线的左翼,第三连负责夺取175.2高地与山下公路之间的前进阵地,对主峰的总攻击由第四连执行,而且比埃纽克将获得师属炮兵团提供火力支援。
那这次进攻到底打成什么样子呢?战斗的结果。在波兰军方的官方纪录中十分简单:“在这次行动中。比埃纽克中校的步兵营奉命发动了对于175.2高地和相邻公路的攻击。攻击是成功的。但是由于该营的进展过快,在进攻中过于突出,缺乏侧翼掩护的部队,只能被迫后撤。”
好吧,这份战果报告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如果攻击是成功的,那就应该夺回了175.2高地,可是结果却是被迫后撤。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一个词——转进。
实际上。根据该营老兵们的回忆,这次战斗并没有报告中提到的那么体面。他们在《我们的勇气》一书“上马乌基尼亚的战斗”一章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战况的:“6月15日上午,战斗在大雨中打响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连先后完成了任务,但第四连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并在敌军密集的机枪火力下遭受伤亡……”
“……战斗进行到下午,犹太人依然控制着山头,他们发动了一次反击。这次巧妙的反击目标是第一连。战斗中他们突破绕袭到了第一连的背后。切断了它与后续部队的联系……此时因为大雨的关系能见度很低,很难分辨运动的敌人。因此。负责掩护第一连而放在公路和175.2高地之间的第三连完全无法发挥作用……”
“……连续多次的攻击均告失败,因为犹太人在阵地上布置了非常有效的机枪巢和密如蛛网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