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做从前,五万民兵断然攻不下城坚粮足的夔州,但夔州亦受雪患之灾,粮草紧缺,人心动摇,鲍云勇不急着攻城,而是让那些在夔州城有亲戚的士卒每日在城下喊话,劝他们投降,加入起义军,共图大业。
夔州守备心智坚韧,不为所动。
两军僵持之时,在千里之遥外的京城,发生了一件小事。
周觅星在汀兰阁寻欢时,为了夜离,与一名男子争风吃醋,大打出手,那男子喝得烂醉,口出狂言,说待梁王整合叛军,杀入京师,第一个就宰了你老子顺天府尹。
那男子在被带去衙门的路上逃跑了,不知所踪,但他的言论却引起不小的波澜,因为取消岁礼、削减俸禄以及严查侵占百姓田亩等事,享了二百多年荣华的凤子龙孙们是敢怒不敢言,坊间传言昭武帝想借雪患之机削藩,藩王们各个自危,其中势力最大的梁王,正在偷偷招兵买马。
烟柳之地是鱼龙混杂之所,有怀揣秘密的人出入最正常不过,这男子醉醺醺的,反倒让人以为其酒后吐真言,显得更加可信。
消息不胫而走,几日之内已传遍朝野,最后演变为梁王意图谋反,要从荆州举兵,与鲍云勇前后合围夔州。
拿下二城,意味着彻底打开通往江南的水道门户,顺势而下,金陵指日可待,若金陵一失,大晟江山就一分为二了。天下人对昭武帝几十年如一日的懒政早有怨怼,梁王在金陵称帝,不愁没人倒戈。
此事比之百姓造反还要严重得多,据颜子廉说,昭武帝半夜在寝宫之内召见重臣,共议对策,人都消瘦了不少。
此等大事,颜子廉懂得点到为止,燕思空再想打探,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他只是面有愁容地说,大晟近年国运坎坷,若天意如此,人力难为。
燕思空却在内心唱反调,他不信天,天若有眼,何使人间多残酷,他只信他自己。
一想到此刻昭武帝夜不能寐,谢忠仁寝食难安,而葛钟更将陷入左右两难的绝境,他就感到痛快极了,小时候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眼看着所爱之人一个个惨死,现在他长大了,他要掌控别人的命运,更多人的命运,甚至是天下苍生的命运!
谣言四起的几日之后,有“闻风奏事”之特权,以弹劾、批判君臣子民为几任的六科给事中之一的蒋零郑重上疏,言梁王意图谋反,劝昭武帝削藩。
多日来的沉默,皇帝也好、朝臣也罢,恐怕都在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说出“削藩”二字。
此二字之沉重、之凶险,不复赘言,皇帝不能主动提削藩,那有违祖宗遗志,大臣也不敢主动提削藩,谁提谁就可能是第二个晁错。
那晁错便是因为主张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最后皇帝为了平息藩王愤怒,将其弃市。
可朝廷再是昏腐,也一定有不畏生死之人敢于直言,晁错虽死,却名列青史,天下有识之士,以千古留名为最高理想,遑论一死。
昭武帝佯怒,将蒋零当庭打了十仗。
这一打不要紧,言官们深受鼓舞,轮番进言,为官之人若能被赏庭仗,无论打死打残,都是光耀门楣之事,因为那是敢冒皇威、恪尽忠诚的凭证。
短短几日,原本极为禁忌的“削藩”二字已是甚嚣尘上。
最后已没人说得清,是昭武帝风闻梁王想反才想要削藩,还是梁王风闻昭武帝想要削藩才想反,二人原本一个没有削意,一个没有反心,如今却是骑虎难下了。
燕思空不动声色地蛰伏于暗处,眼看着事态朝着自己的谋划疾驰而去。而每每想到葛钟在经受着怎样的折磨,他都感到无上的愉悦,若只是想要这帮狗贼的命,几个刺客便足矣,但他要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命,他要他们身败名裂、尝尽凄苦地惨死。
----
春雪未化,夔州传来急报,夔州守备被奸细刺杀,而后打开城门,鲍云勇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夔州,当洛阳派出的两万平叛军抵达夔州时,已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虽然梁王并未像传闻中那般与鲍云勇合围夔州,但夔州失守,已是事实。凭着两万兵马,想攻下几万人驻守的高城,无异于登天。
朝野上下人心惶惶,都知道此次危机,不同寻常,稍有不慎,金陵怕要多个皇帝,若是梁王称帝还好点,若是被什么卑贱草寇上了位,天下都得改姓。
昭武帝下旨,命骠骑大将军狄风为帅,从洛阳、湖广地区筹措兵马,与洛阳平叛军汇合,共讨反贼,不灭不归。
以剿匪之名,向湖广地区讨要的兵马,主要来自荆州。
交了兵马要被削藩,不交兵马是明摆了要谋反,此一石二鸟之计,既能照出梁王的真面目,也好向其他各路静观其变的藩王“交代”。
梁王终于被逼到了悬崖边儿上。
第62章
时局如此动荡,不单是朝中人心惶惶,由于禁卫军在全城疯狂搜捕那个与周觅星大打出手后口,已经错将好几人下了狱,连百姓也不得安宁。
燕思空并不担心佘准被抓,此人善易容伪装,且武功高强,地下势力庞杂,但为保安全,还是暂时断了联系,反正他的目的已基本达成,接下来的事愈大,他所能掌控的愈小。
其实他也颇感意外,若没有鲍云勇起义,梁王的事绝无可能这般迅速地爆发,几个月时间便已不可收拾,不是他的运势来了,就是葛钟的命数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