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除了上一位面共和国的陆基弹道导弹反舰之外,能够搞出实用化的另外一种弹道式反舰导弹,这就只能是走飞机机载发射方式,而这种作战则是走中高空防区外发射导弹突袭的模式,贯彻这种设计思路的反舰导弹代表作,同样也是共和国的产品,上一位面配套枭龙战斗机推出的c反舰导弹。
当然了,上一位面除了共和国在新世纪推出了c这种弹道式反舰导弹之外,日本同样也推出了一款基于相同设计思路的反舰导弹,编号为a-3导弹,并且高调地吹捧其为“航母杀手”,在日本国内是被寄予了厚望,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立足第一岛链封锁共和国海军的杀手锏武器。
那么对于这种弹道式导弹的攻击模式,主要过程:导弹由飞机携带进入战区,一路上高空突防+末端大角度俯冲攻击,对外宣传的时候,很多国家也将此攻击模式称为“过天顶攻击弹道”。
c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具体导弹尺寸又是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一道来,而要先说这种导弹的优点有哪些,实际上更应该先说说它的缺点,这样相对而言就更加合适一些,毕竟在反舰导弹发展初期没有发展起来,肯定也是有各种原因的。
缺点之一;问题在于弹道式反舰导弹必须要有足够的高度,不管是导弹自身携带助推器飞到高空,还是导弹由飞机携带到高空投放,反正就是一句话:弹道式反舰导弹不能没有高度,高度是弹道式飞行器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没有足够的高度就不可能让导弹末端攻击的时候积累起足够的动能。
现在问题就来了,弹道式反舰导弹需要一定的高度,而这时候的条件是必须由飞机机载发射,那么携带导弹飞行的飞机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吗?这样飞机在中高空飞行的时候,肯定是老远就已经被水面敌军的舰载雷达发现,自然这就给了被攻击目标大量时间做出反应,甚至像美国航母战斗群,那直接由外围的预警机+f-14战斗机,就足够解决一切潜在地危险。
所以说,空射弹道式反舰导弹的危险之处就在导弹发起攻击的前期,实际上是非常容易被暴露的,并且一但被暴露之后,就会很容易就被击落,因此冷战时期的共和国和苏联都明智地选择了不研制机载弹道式反舰导弹,实际上这都是有原因的。
至于为什么冷战结束之的共和国后会发展c-400akg作为配套给枭龙战斗机使用的反舰导弹,而枭龙的作战目标不是美国海军这种存在,单就对于印度海军而言,还真就不见得印度海军能够拦截百公里之外发射反舰导弹的枭龙战斗机,毕竟印度的航母太过于辣鸡,而弹道式反舰导弹对大型军的威胁,又是远大于巡航式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选择发展同类型导弹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共和国的航母没有舰载固定翼预警机,舰队的配置还不够完善,加上日本又只需要在几处重要的海峡附近守株待兔就行,飞机完全可以有很多办法隐藏起来,一但机会到了就发起突袭,要是共和国航母编队作战体系足够完善,日本实际上也不可能发展出这种东西。
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弹道式反舰导弹为了高度的硬性要求,很容易在舰载雷达、舰载预警机体系下被提前拦截,所以这就是第一宗罪;再看第二个原因,早期的弹道式反舰导弹体积巨大,动不动就是好几吨的大吨位,而导弹的吨位大了就要求载机也必须更大,这至少就需要轰炸机这一级别的飞机才能使用。
对于这种问题,科技大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实际上还真就不是什么问题,本身导弹小型化已经是如火如荼,比如c的体积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重量仅仅是900公斤级别,体积也不过是全长:2米,直径:4米。
这样的数据已经相当不错,相对于中四的中间弹舱达到了5米的长度而言,采用对c为例,可以将导弹缩短1米的长度,实际上这也能够满足使用弹舱的尺寸要求,正好c高达900公斤的重量也有点超重,正好通过导弹缩减1米的设计,导弹的重量预计也可以减少150-200公斤之间,这样700公斤重的一枚反舰导弹还是勉强够用。
要知道,早期的c-801导弹也只有800公斤级别,飞鱼导弹甚至只有670公斤而已,现在研制一款700公斤级别的反舰导弹也完全不是问题,更何况弹道式反舰导弹依靠高度优势,末端冲刺的时候能够达到高超声速,威力更是随着导弹的重量/速度成倍叠加,到时候即便导弹只有700公斤的重量,但一发导弹打到军舰上面,造成的毁伤效果也要远远大于普通的反舰导弹。
所以仔细分析之后,弹道式反舰导弹对于导弹的重量、装药等指标也并不是太看重,真正看中的实际上就是导弹投放高度,导弹的初始投放高度越高越好,要是能够从大气层外发射则是最好不过,不行的话,两万米的高空投放也行,反正导弹的弹道最高点越高,末端飞行速速度就越快,威力就会成几何倍数增加。
因此导弹的体积、重量问题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至于载机如何成功突防到敌方水面舰队的防空圈,这个问题对于早期的轰炸机、战斗机而言确实无解,但是对于具有隐身作战能力的中四而言,这真的是问题吗?
之所以如此费心费力地把导弹内置,为的就是能够让战机保持完美的隐身外形,从而能够携带着导弹悄无声息地突入敌方水面舰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