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和客观上,早就朱敬伦成为最合适,最让人放心,几乎是当仁不让的候选人,这就是势,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运道。
可是此时还没有人看出这种安排有什么危机,因为没人能预见到几十年后中国会进入军阀割据的时代,可事实上,军阀割据的背景,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具有了一切要素,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其实都已经具备了当军阀的一切资本,但他们都没有挑战既有政治秩序,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还可以那么玩,或者预计不到那么玩的代价,再或者是他们心中的儒家道德让他们不愿意那么玩。
可朱敬伦看的非常清楚,只要自己手里有一两万装备着步枪、大炮的现代军队,他就有了立足广府的资本;他早就做好了,甚至是早就迫不及待想要挑战现有政治秩序,他知道现有政治秩序已经无法新生,迟早要被淘汰;他更知道,在满清统治秩序崩溃之际,完全有条件建立军阀政体,朱敬伦也敢付出这么做的代价,同时他还没有儒家传统道德约束。
就好像新安知县是注定留给朱敬伦的职位一样,让他从新安起家,开基立业似乎也是注定的一般。所以朱敬伦没有丝毫犹豫的要帮助陈家,即便陈芝廷不接受,他甚至都决定了强行帮他们。陈芝廷这个族长不同意,朱敬伦就找一个个村民,买一些砖石给他们盖房子,相信没人会拒绝。
这实在是一个太好的千里马骨,好到朱敬伦根本无法错过。
首先是陈家在当地的影响力巨大,翻遍整个新安地区,从南宋时候就搬迁来的家族有,但是在南宋就已经显赫的家族少有,像陈家这种在南宋时代是皇亲国戚的,更是独此一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新安第一名门,也许不是最大的豪族,但名声和底蕴上无出其右者。
因此拉拢到陈家,能让朱敬伦迅速打开在新安的局面,能最快获得新安地方宗族势力的认同。
其次,陈家这次遭逢大难,一定程度上是因朱敬伦而起。
因此拉拢陈家,不但起到一个千金买骨的效果,让周围宗族看看跟自己这个新的地方官、父母官合作,就算有所损伤,也会得到自己不遗余力的帮助。同时此时对陈家不管不顾,朱敬伦也承担不起造成的负面后果,会让当地宗族和乡绅阶层寒心,历史证明,在新中国之前,凡事得不到地方乡绅和宗族势力支持的政权,都无法取得最终的成功。
“本官做主了,从新安官库中,先调拨一千两银子给兵祸连接的沙井百姓修缮破败的房舍好宗祠。”
陈芝廷默默拜谢,他已经将朱敬伦的好意完全理解为一种文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良知,从没想过陈家现在已经是摆在朱敬伦棋盘上的棋子了。
朱敬伦敏锐的捕捉到了陈芝廷的误判,立刻叹息起来:
“唉,国难啊!覆巢之下无完卵,我大清国运日促,北有太平匪患,南有洋夷侵凌,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你陈家是诗书门第,国家兴亡,责无旁贷,当此之时,虽有家难,也不可忘了为国分忧之心。”
陈芝廷地朱敬伦装模作样的感慨很有同感:“大人教训的是,陈家的事是小事,国事才是大事。在下惭愧!”
他刚刚真的觉得自家对朝廷仁至义尽了,乃至朱敬伦说要奏请免去他家的钱粮,他竟感觉到理应如此,连应有的敬畏和感恩之心都没有,现在被朱敬伦这么一说,他才想起他是一个举人,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读书种子,不由惭愧。
朱敬伦继续道:“本官军中皆是一些粗人,你家若有一些读过书,又进学无望之人,不如举荐给本官,一来可以为国出力,二来也给他们谋一个前程。”
曾国藩办湘军,多少举人、进士,甚至已经在朝为官,比如李鸿章这样的京官,都想方设法的到他帐下听令,好为自己博取一个出身,但曾国藩本身就是名宿,朱敬伦跟他根本没可比性,所以他也只能收一些差的多的人才,几乎是识字的就要。
当然卖陈芝廷一个人情也是有的,但看陈芝廷已经是一副感恩的神态,就知道他误会的有多深了。陈芝廷大概以为,朱敬伦是出于帮助陈家一样的感情,才这做的。陈家这样的家族,科举做官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一条路太难了,他们千载时间,也不过出了那么几个小官,真正发达的时候,还是南宋时期,是出过宰相的门第。
朱敬伦的提拔,虽然不能对他们的门第有什么好处,但是却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一个家族总有人在地方上关照,就好像陈桂籍在京城做官的时候,陈芝廷一度对自己的科业都有所疏忽,一心在地方上谋算。如果能让几个人攀上朱敬伦这棵小树,日后陈家在地方上的营生也更容易一些。更何况消息灵通的人家,都已经知道朱敬伦算是一个总督和巡抚面前的红人,跟着朱敬伦,将来的前程也不会太差。所以陈芝廷没有拒绝的道理,但他也不会真正将家族中的顶尖人才送到朱敬伦门下,那些人尖子是绝对要用到冲击朝廷科举的正途上的。
朱敬伦不管陈芝廷能给自己推选出什么样的人才,他现在还没有挑选的资格,而且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不可能完全附和朱敬伦的要求,他都必须要重新回炉重塑一番的,有时候那些资质稍显愚钝,读死书读的不好的人,或许更容易重塑。
现在手里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