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吕不韦认为吕氏春秋已经完美到了没有可改变的地方。
他这重自信对叶孤城来说是好事,对秦王来说是好事,但是对天下的很多读书人来说就是他狂妄的证明。
吕不韦不过是一届商贾,就算是已经官至相位,也无法磨灭他的出生,这年头虽然还不想未来一样过分的重农抑商,但是读书人的矜贵已经表现出来了。
这群因为自己身份而自鸣得意的人,在未来就会成为“酸儒”群体中的一员。
他们都卯足了劲儿想要从吕氏春秋中找到可以改正的地方,不仅仅是想搓一搓吕不韦的傲气,更有对金钱的渴望。
但吕氏春秋文字之精妙,无法从中挑出什么错误,纠结之下,只能从大方向立意上鸡蛋里挑骨头。
有读书人朗声道:“我见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中心,却在其中收纳了儒墨阴阳等百家思想,同秦国的立国之本法家不仅不符合,甚至都无自己的思想,不足为一家之言。”
“这样的杂论,竟然也能张贴在咸阳门之下,岂不是为天下人耻笑?我们秦国难道真没有一个有本事的读书人?”
有人听他话,立刻反驳道:“此言差矣,搏百家之所长乃此文精妙之所在,又怎么能成为缺憾?”
“秦在商鞅之后以法家立国,然在这些年中,也多多少少参合了其他各家的思想,王上加冠之后不仅重开招贤令,也放宽的秦国的法度,其效果肉眼可观之,秦周人处原本暴乱频发,但是近些日子却很少听闻那里出事,岂不就是宽律法的好处?”
“以秦现在之势,并吞六国指日可待,然若要求其他国人能够一起遵守秦法,并不可能,国之风非一日两日可改正。”
“然,苛政生乱,若律法过于严苛,只会让他国之人心怀怨愤,一时虽然看不出,但等时间久了,积怨已深便会成为隐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想要真正实现伟业,必须从小处做起,积微成巨才能成就大事。”
那人一锤定音道:“吕相的吕氏春秋,不仅说不上是不足为一家之言,反倒是百家言论的精华所在,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众人听此人一言,都陷入沉默,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有人爆呵一生道:“好!”
“好!”
“说的是!”
百姓被那一声好惊醒,接二连三地也叫起好来。
他们秦人性格向来质朴完全,又胸怀广阔,虽然不能要求其他国家能够同他们一样,却也有接受他国之人的胸怀,正因为这样善于接受的宽广心胸,秦国的朝堂上才会有那么多的外国人能够施展才华,要是在其他国家,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定然是本国之人。
秦人向来因为自己等人宽广的心胸的自豪,现在又听闻吕氏春秋是这样一本能够代表秦国精神的书,又怎么能够不称赞?
西门吹雪与叶孤城看见周围秦人的反应,说不震撼是不可能的,毕竟两人一个在朝廷上活动,一个干脆就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怎么看都与市井之人不搭边。
但是现在,忽然看见了周围的小人物原来都生得这样一副宽广的心胸,又怎么会不震惊。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叶孤城想,他终于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也明白,为什么经济不繁荣文化不昌盛的秦国能够统一六国。
凭借的便是西北大地人民特有的质朴以及宽广的胸怀。
胸膛中,似乎有种激烈的情感在荡漾。
然而,在他所不知道的地方,暗流涌动。
有人看见秦国人在咸阳门内振臂高呼的景象,悄悄道:“吕不韦对国人影响太深,明明他只是一个外国商人罢了。”
“他的吕氏春秋,有违国本,若无法家,秦国不为秦国,怎么能让异端邪说在人心立足?”
“那嬴政小儿竟然也与他瞎胡闹,果然身上有赵国的血统就不是老秦人了,这小儿坐王位,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为了秦国的未来,公子,下令吧。”
被他们称为公子的人站在人群之中,看着不远处的吕氏春秋,又看见众多秦人欢呼的画面,心中有散发着臭气的淤泥被搅动。
这淤泥代表着他的嫉妒。
秦王本来已经是他来做,至于吕不韦不过是一届商人罢了,竟然在秦国能够一呼百应?
要不是吕不韦当年的考题,嬴政怎么可能当上秦王?
他的眼神闪了闪道:“好。”
他所做的,可也是为了秦国的未来啊。
一个并不让人期待的,未来。
第172章
历史节点这个词有许多种意思。
广义上,可以被理解成一种认知结构,从纷繁、外化的各种细节中,发现历史变化的结构和规律。
狭义上,则被理解为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说身为一战导火索的萨拉热窝事件,又或者是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让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型为奴隶社会,这也是历史节点。
叶孤城现在所面对的虽然不是让中国从奴隶社会转型向封建社会的历史节点,却也十分重要。
因为这关系到嬴政对他的信任。
一个没有回答好,说不定就会走向秦二世而亡的悲剧未来了。
他可还记得,破碎虚空到春秋战国之前,偌大的秦皇地宫,以及拉着自己要他陪葬的秦王嬴政,还有看似同秦始皇有一段联系的忠臣徐福。
所有人都希望他留在秦皇地宫中。
叶孤城也好好思考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