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势章 正午攻势(十一)  大明枭臣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2)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to.com/143972/116.html

,是汽车尚未发明,连骑兵的数量都很少的中南半岛丛林地区,不同战场区域间上百公里的距离,决定了它们几乎可以被看做是不同的战场,根本无法进行统筹调度。

古代的野战条件,要比后来的战争严苛百倍,他们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进行远距离的支援奔袭,所有的战斗都是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也是因此,曾经蒙古的骑兵,那些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远距离奔袭支援能力的军队,才会在战争中展现出来可怕的战斗力。

而眼光放回麓川战场,无论是明军,还是麓川军,都没有在整个麓川战场中进行远距离奔袭战斗支援的能力,所以整个战场其实是碎片化的,是分离的。

以一些人从表面上看来的,不负责任的分析的说法:明军有一支十几万人的部队,而麓川军在江头城只有几万人,在孟养地区也只有几万人,明军面对他们是具备优势的。

而明军一路从孟养深入麓川,获得胜利,后来又无法攻破江头城,彻底击败麓川势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说明明军的真实战斗力不堪,或者说不够适应麓川的环境,只能依靠人数优势在战争前期获得优势,而一旦进入麓川腹地,人数优势不足以支撑战争的胜利时,明军就难以取得进展了。

这种说法是极其不公平的,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首先明军这十几万人的部队是出发时的数量,在战争中要面对大量的损耗。而孟养地区是麓川的核心地区,其地理范围相当宽广,北至青藏高原南麓的阿萨姆王国,南至阿瓦王国,这里有大量的城镇村寨,明军不可能对这样广阔的地区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控制,只能在最初的进攻中占据最主要的据点。例如孟养城,和孟养城附近的一些重要营寨。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就算是占据了这些主要的营寨,一定程度上在表面上控制了孟养地区,而在实质上,这些主要据点之外的孟养地区,还是掌握在麓川势力手中的。而明军实际上是两次在孟养发生战斗,第一次和第二次,都要面临数万的麓川士兵,也就是说孟养一带的麓川士兵可能在数量上,要两倍进行看待。

而明军在战争的过程中,还要发生大量的损耗,这些损耗是难以进行弥补的,这里就要联系到英宗时代,卫所制开始发生的逐步变质了,逃兵变多,并没有足够的兵力支援;其次就是明朝本身也不具备,或者说不支持更大数量的兵力调动,能调集起来最初的十三万人,已经是极限了,后续并没有能力有效补充兵员。

随着战争,明军的人数不断减少,而麓川之战并不是一场短暂的战争,它涉及到广大的区域,和相当漫长的时间,也就是说,除了最初的时候,到了后来,明军总共也没有那么多军力,一直拿十三万的总人数去进行军力比较,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其次,明军的军力布置是分散的,全部的明军,尤其是进行到了战争后期,深入麓川腹地时,总数少于十三万人的明军,分散于从孟养到江头城的各地,这些明军之间存在相当长的距离,尤其是位于孟养城后方的军队,与江头城附近的军队之间,可能有两天以上的行程。

在古代的战争环境下,这种行程和距离,就等于这两地的明军其实是两支不同的军队,他们之间很难进行支援,如果说发生了军队的移动,那也是军力布置调动层次的调动,而非支援。

也就是说,明军虽然人多,但是军力布置是分散的,而每一处分散的战场上。麓川军的人数都是多于明军的。仅仅从后来的表面回推当时的战争情况,所存在的最大的不合理性,就在于每次都是拿全部的明军去比对部分战场上的麓川军。

举个例子,拿明军最初的全部人数,十三万人,去对比江头城的十万麓川军民,看似是优势,但是明军兵临江头城下时,剩余的兵力已经在七八万人左右,面对江头城的麓川军并无人数优势。

更可笑的就是那总的明军人数对比孟养城的麓川军人数,以姜榆罔现在所见,进攻孟养城的麓川军有四万人,明军总数十三万人,比起来麓川军岂不是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第一百二十一势章 正午攻势(十一)(2/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