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攻九章 正午攻势(九)  大明枭臣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2)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to.com/143972/114.html

绳枪时期的火器工艺和技术程度。

相应的所得到的实际特点就要表现出来精准度和威力方面,是真正地将战斗的范围放大到了百米远左右的中长距离战斗,这是进入新的兵器时代前最初的一个标志,士兵不再需要近身的搏杀,而真正惨烈的战斗是在一个远距离的情况下,使用威力最大,效果最强的武器:火枪来实现。

相对于鸟铳,其他火器不得不说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武器了,如果说鸟铳是触碰到了未来的火器时代,步枪陆战时代的门槛的话,那么其他火器就是连门槛都没有触碰到了。

尤其是各种火门枪,姜榆罔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过是最初的枪械工匠们对于火药技术应用的一种探索,而他们的成品,各种火门枪,说到底不过是一些古代火药实验室,或者说工坊里面的不切实际的工艺品与试验品,是不足以应用到真的枪械时代的战斗中的。

在完完全全使用各种冷兵器的时代中,这些工艺品和试验品,借助射程和使用简易度上的优势,也许还能留存有在战略意义上的一席之地。但是到了真正大量使用火器的时代,除了鸟铳之外的火器就不够看了。

有一些人分析三眼铳的优点,在射速和易用性上,相对鸟铳更适合北方战场上的战斗,尤其是骑兵间的战斗。而这种分析本身就存在两个巨大的问题。

首先,三眼铳真的比鸟铳更优越吗?这个最基本的判断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在射程,精准度和威力方面,鸟铳相对三眼铳有着显然的优势,那么射速和易用性上,三眼铳较之鸟铳,真正具备什么足以产生质变的优势吗?

姜榆罔很怀疑这一点,就他自己在麓川战场上亲眼所见的旧式火铳的使用,本身也颇为繁琐,就算不使用定装弹的鸟铳可能操作流程更为复杂,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程度。

而所谓的射速和易用性上的差距,不如说是士兵本身的抵触情绪。明代在北方的战事,经历了诸多不顺,这之中固然有很多原因,而将领从指挥到训练的不得力自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鸟铳的使用过程是复杂的,但是三眼火铳同样复杂,而士兵的选择,与其说是因为实战的作用,不如说受到了实战效果的逆推影响。即因为鸟铳使用过于复杂,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如三眼火铳,所以选择使用三眼火铳。

而在这个逻辑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鸟铳使用复杂与战场上的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鸟铳是两面性的,一方面使用复杂,另一方面也具备优秀的能力。真正减轻使用复杂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上在战场上发挥它优秀的能力的关键正是在于严格的训练和将领优秀的组织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一代名将戚继光与明代诸多军事学者如此推崇鸟铳的原因:相对三眼火铳,和其他本质上是火门枪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火器来讲,鸟铳具备更高的上限,而这种上限是可以通过严格训练与将领的指挥组织能力实现的。

说得简单点,就是鸟铳本身很强,但是使用的人不够强。这当然与许多客观因素有关,如选人的不当,战略环境的不稳定等等,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灾难性的,那就是火器技术的实质落后。

也许从表面上看,明代的火器技术仍然勉强跟上了世界平均水平,因为明代没有成规模使用的燧发枪,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朝灭亡后,才开始普及的。

但是实际上,明代在火绳枪的装备上,就存在了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火绳枪技术,但是军队真正大规模列装的,还是旧式的落后火门枪,鸟铳的配备率可能在实际上不足百分之十。

这是一种戏剧性的技术落后,简直是老天爷对世人开的一个玩笑。从姜榆罔的角度看来,这种技术落后简直是荒唐的,就好像上天有一个声音说:明代的火器技术应该是落后的。

然后明军就出现了对这个声音的,堪称可笑的回应,即虽然在火器技术上并没有落后,但是却可以通过实际上火器的配备来实现落后的效果。

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深究,为什么北方战场上,将士们会觉得三眼铳等火器比鸟铳更优越,因而配备更多。


第一百一十攻九章 正午攻势(九)(2/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