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正午攻势章(八)  大明枭臣

关灯 护眼 舒适     字体:

上一页(2/2) 目录 下一章 繁体版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biquto.com/143972/113.html

于造成一种结果:在战争中,明军的人数往往是处于优势的。

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无论从组织训练,还是武装配备的角度来讲,明朝军队都是处于优势的一方,而在许多战争中,在各个地方都占据优势的明军,却对于敌人不能取得多大的优势。

而这种现象常常让看到这些结果的更后来的人产生不该有的遐想,在各处都占据优势的明军,到底因为什么才在战争中不能取得绝对的优势,甚至是落入下风呢?而这些遐想往往就发展到了对于明军甚至是明朝的最大的恶意揣测,像是这就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所有的辉煌都与荒唐闹剧交织,而其中的精英人才,不过是徒有其名,败絮其中的庸才罢了。

冷静地去想一想,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是没有确切依据的,甚至是与逻辑相违背的。明朝在前中期,是毫无疑问的东方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他相对其他的所有势力所具备的优势,绝不仅仅是在人数上面,而是在整个更加合理的机制,是系统的优势。

姜榆罔不认为明朝一直处于良性的发展过程中,毕竟一切事务都不可能是虚空存在的,都必须要依附于现实的条件来进行发展,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是无法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的,以至于科技发展到生产力的解放,明代其实是做的一般的。

从姜榆罔感兴趣的军事方面,就可以看到这种做的一般的实际影响,那就是军队的武器装备。姜榆罔算得上是半个唯技术论者,在他看来,掌握了优势装备的一方在战争中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的,对方想要争抢这种优势,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有明一代,武器装备的水平其实是在逐渐落后的。首先是武器的配备率,在明初之时,朱元璋的部队能够做到步兵百分百的配备率,不管实际如何使用,但是可以做到人手一支火铳。

也就是说,就算没有出现所有人都在战斗中使用火铳的情况,但是他们有进行到这种程度的装备,是可以支持全部的远距离火器作战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军队中的火器配备率越来越低,最初的配备率下降可能是考虑到建立国家之后的实际要求,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军事不是最主要的议题了,随之而来的是军队的裁撤和编制的合理性。

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冗余的武备,就和冗余的士兵一样解甲归田,而火门枪和最初的火铳时代,可能是的的确确不需要那么高的火器配备率而需要一些冷兵器作为辅佐的,到了这时,火器的配备率发生了第一次下降,三分之一左右的步兵不再配备火铳。

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宣宗时代,明代的战略开始全面的向内缩,开始变得格外保守。客观上来讲,这种保守的发展为明代的内部积蓄了大量的实力,减缓了矛盾,可能是真正为明代的延续做出来了内在的努力,但是同时也要认清一点的是,这种保守的战略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明朝对外影响力的急速下降,大量的周围势力开始重新发展起来,并且隐隐出现了对抗明朝的形式,而保守战略还导致了更致命的一点,那就是明军对外实力的下降。

随着在外疆域的放弃,战略地位的降低,边防力量的逐渐薄弱,整个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弱化,几乎在宣宗时代就直接完成了从外在声望到实力的全面下降。

在放弃了在外利益之后,明军也已经不再具备取回在外利益的实力了,而一句话叫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失去实力的明军不仅没有了取回在外利益的实力,连守护自己原有利益的实力也跟着一起发生了下降。

不能说后来英宗时代的土木堡之变就完全和宣宗的战略选择没有关系,可能只能说,英宗不够雄才大略,没有能力纠正玄宗时代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而将所有的缺陷与薄弱之处在意外间彻底展现给天下人看了。

而放到明军的具体实力战线上,就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军事组织的废弛,朱元璋最为得意,可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卫所体系开始崩溃,名义上的军队人数与实际人数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


第一百一十八章 正午攻势章(八)(2/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TXT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