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连年的内乱加上外敌入侵,让朝鲜的财政状况糟糕得一塌糊涂,在去年的抗清战事结束之后甚至需要向海汉借款才能维持国内的官府机构运转,国内遭受战火摧残的大片地区根本就无力组织战后重建,也就只有大同江沿岸由海汉牵头开发的一系列产业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战争难民,稍稍减轻了朝鲜官府的一部分负担。
李倧在这样的状况下将李凒及一批文武官员送往海汉留学,一方面是想借此巩固两国间的外交关系,利用海汉驻扎在朝鲜的武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存有学习先进军事技术和治国经验的想法,等李凒学成归国之后,再根据他所学到的东西来对国内的官僚体系动刀进行大改造。
不过理想虽美好,但现实很骨干,朝鲜方方面面都缺乏足够的资金,就算李凒在海汉开阔了眼界,见识到了“强国”是如何治理和运转,却很难将海汉人治国理政的方法照搬回国,更缺乏相应的人才来进行实施,很有可能会变成屠龙之技。
李凒在海汉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自然已经意识到了两国的差距所在。以他的看法,等自己学业结束回国之后,便向父王禀明继续派人到海汉留学深造的必要性,即便经费吃紧也得把这种留学方式坚持实施下去。只有让更多的文武官员得到培训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执政能力,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朝鲜的现状。
李凒这样的想法自然是留学期间被反复灌输各种“先进思想”的结果,但即便是换作他人来李凒的位置,效果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海汉现今治理国家的能力,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武装力量,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很难有人在亲身见证其实力之后不被其折服,李凒这种本来就带着求学心态而来的人当然不会例外。
学习先进的治国术,从根本上改变朝鲜屡屡发生各类政变的现状,是李凒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哪曾想还没有等到他学成归国,国内便又发生了影响极大的政变,也不知自己赶回朝鲜之日是否还来得及平息事态。
李凒取出一封信笺,从里面抽出一张纸来,纸上所写内容他已经看过至少百遍,但此时依然不由自主地又拿出来浏览。
这张纸上的内容便是海汉用电报方式从朝鲜传回的消息,据称汉城内这场政变声势颇大,有多支兵马在城内彻夜厮杀,昌德宫、庆运宫等主要宫殿均遭大火焚毁。而作为朝鲜王室主要人物的国王李倧,凤林大君李淏,麟坪大君李濬等人,均是生死不知。
海汉虽然在朝鲜驻扎了不少部队,但为了避免惹得朝鲜人猜忌,基本都是集中驻扎在北边的大同江基地,而在汉城地区并没有派驻多少人马,所以也未能在第一时间介入处理这场政变,所掌握的信息也是极为有限。
按照电报上所说,这场政变的发起者、目的、结果,目前都尚不清楚,而王室更是无人出来主事,整个汉城都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在这样的突发状况下,身为昭显世子的李凒如果能够出现在汉城,那自然是重新凝聚民心,平息事态,协调各方的最佳人选,所以海汉在最短时间内便通知了李凒提前结束留学返回国内,并且提前为他安排好了行程,希望他及时赶回朝鲜主持大局。
李凒要说不慌那肯定是假的,一方面是担心家人安危,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的合法继承权被他人夺走。如果发动政变者已经控制了兵权,那仅凭他这一行人赶回去也很难扭转局面,甚至很有可能落个千里迢迢自投罗网的下场。但如果不亲自回去查清汉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又岂能甘心。
与李凒一起到海汉留学的这些军官虽然都算是小有本事,而且也基本都选择了向他效忠,但这些军官在出国之前都只是中层军官,根本没有调动军队的权限,想依靠他们夺回兵权恐怕是有些困难。
所以李凒认为,必须要设法争取到海汉军的支持,让其能够出兵配合自己回京,或许平息这场叛乱的过程就会容易得多了。
但他也知道海汉出兵的手续颇为复杂,要说服在朝鲜的驻军部队出动清理汉城,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所以从三亚出发之后,李凒便也一直在琢磨该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没有在三亚这边想办法劝服执委会,是因为颜楚杰给了他很明确的建议,既然三亚这边没人知道汉城所发生的真实情况,那么驻军是否应该出手处置该地区的乱子,就由驻军司令部来拿主意作决定。
颜楚杰的说法倒也没什么问题,目前仍在大同江基地驻守的海军司令王汤姆也是执委之一,完全有资格代表执委会作出重要决定。而且他现阶段一直待在朝鲜,对当地的情况和这次政变所发生的原因,或许都有更为明确且深刻的认识。
电报中说海汉军并未介入此事,但那已经是好些天之前的情况了,而之后的事态发展如何,目前还没有接到更新的消息。李凒难以对汉城的形势作出明确判断,自然也就无从选择,他只能期待等下一次停靠海汉治下港口的时候,能够得到最新的消息。
而作为李凒手下的得力干将,安道石对目前的情况也是一头雾水。以他所能接触的情报层级,只知道汉城发生了政变,国王等人生死不明,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即便他在海汉学了不少